欢迎来到中国基础教育外语测评研究基金!
文秋芳:创新外语教育理论,推动外语教材发展
  • 微信图片_20211129102803


    北京外国语大学 文秋芳教授

    创新外语教育理论

    推动外语教材发展

    在最新公布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国家教材委员会外语学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文秋芳教授获评“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

    从一名外语教师成长为中国创新外语教育理论“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的开创者,从教材编写、教材培训、教材研究,到国家课程标准和教材评价标准研制,文秋芳教授多年来勤学善思、明志笃行,始终践行着学以报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激励着无数年轻教师和学生奋发图强。


    01

    求学之路

    心怀报国之志,萤窗万卷图书


    “学习”一直是文秋芳教授人生中的关键词。

    1968年,她跟随“上山下乡”大潮来到江宁县土桥公社插队落户。1973年,她被推荐考大学,被南京师范大学外文系录取。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几乎放弃了所有休息时间,连近在咫尺的玄武湖公园都未曾去过一次。1976年毕业留校任教,她不间断地参加各类进修班,还选修了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统计学等课程。1982年,她争取到去印度孟买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机会,告别了父母、丈夫和年仅四岁的儿子,踏上了“西行取经”的艰难历程。她克服生活的艰辛、学习的困难和身体的不适,学完八门语言学课程。学成归国后,又按捺不住对知识的渴求,于1990年赴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将研究方向从理论语言学转向应用语言学。1999至2000年,她前往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学,接触了语料库建设和研究动向。回国后,组织建成国内首个大型英语学习者语料库《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

    早年求学的艰辛经历使文秋芳教授格外珍惜学习机会,也一直深怀报国之心。她曾说:“我从小家境贫寒,是国家的助学金和奖学金助我一路成才,我理应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尽心尽力。” 持续而勤奋的学习也为她日后在外语教育领域的深入研究和融合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02

    教学之路

    坚守育人初心,践行育才使命


    从1976年大学毕业在南京师范大学留校任教,到1993年博士毕业进入南京大学任教,再到2005年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现更名为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文秋芳教授在45年教学生涯中肩挑教学、科研、管理重担于一身,始终秉持“严谨治学、勤勉工作”的作风,率先垂范,言传身教。

    在教书育人方面,她特别重视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她教导学生,要做学问,先要学习做人、做事。学问再好,缺了人品,就成了“次品”甚至“废品”。

    在教学方法方面,为解决中国外语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学用分离”“文道分离”弊端,她带领团队历经十余年探索,在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中创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产出导向法”,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十余个语种的外语教学,在国内外学界产生重要影响。

    在教学管理方面,她大胆实行教学改革,加强师范生教学实习,探索大班口语教学活动组织模式,创建综合素质实践课和国际化应用文科强化班,开展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课程改革,建设全国首个大规模英语口试体系等。她崇高的师德师风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是传给学生最宝贵的财富。

    在谈到持续十余年建设和发展“产出导向法”的动因时,文秋芳教授说:“直面我国外语教育中的现实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到实践中去检验提出的方案是否有效,这是我作为一名教师和研究者的社会责任。我余生将倾尽全力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中打磨‘产出导向法’,使其为提高中国外语教育质量发挥应有作用,力争让中国外语教育理论在国际学界占有一席之地。”


    03

    科研之路

    服务国家战略,扎根教育实践


    文秋芳教授的科研工作可以用“顶天立地”形容:向上服务国家战略,为国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向下扎根教育实践,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在数十年的科研经历中,她的研究始终与外语教育现实问题紧密结合,从课堂层面、学校层面再到国家层面,每个阶段都有清晰规划,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加深。

    她曾给自己的科研提出“两个结合”的工作思路:一是教学与科研结合,二是管理与科研结合。她把每一项教学和管理工作都看作一项科研:留校任教后,她研究教师如何教;博士毕业后,她研究学生如何学;主持教学工作时,她研究外语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分管全国外语专业口语测试时,她研究大规模口语测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外语教育新技术出现时,她研究语料库的应用与发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急需语言战略政策研究时,她带领团队研究语言政策与规划,构建国家语言能力理论体系,建设国家外语人才资源动态数据库,并向国家提交咨询报告二十多篇。

    在回顾自己的科研之路时,文秋芳教授说:“我走过的路、做过的研究更多的是工作的需要、岗位的需要,是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我的所思、所做都和国家外语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也是应国家外语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04

    教材建设

    深耕外语教材,落实立德树人


    文秋芳教授长期从事外语教材编写与研究工作,曾参与国家教材相关制度文件的研制和审读,承担教材审查,进行教材培训,指导教材课题,从多方面推动新形态、立体化教材建设,为积极发挥外语教材育人育才的重要作用贡献力量。

    她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教材编写的根本遵循,坚持教材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科学性,强调教材编写要符合国家需求、学生需求和学科需求,把育人理念有机融入教材内容和练习编写中。她作为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2017年以来先后审核了国家13项课程标准和30多部/套教材,负责研制《基于课程标准的中小学英语教材审查指标》和《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 年版)》,审读多项与国家教材建设相关的制度文件,在落实国家事权、服务国家教材建设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她先后主编过9部教材,包括英语专业教材《高级口语教程》《跨文化口语教程》《新编语言学导论》,大学英语教材《新标准大学英语》《新一代大学英语》,研究生教材《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中文、英文)等。她构建的“产出导向法”被应用于大学英语、非通用语、国际汉语等教材编写中,创新了教材编写理念,提升了教材编写质量。她与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出版机构等合作,开展针对高校外语教师的教材编写与使用专题培训,以及针对教材编审人员的教材质量管理专题培训。她还围绕教材建设理论和实践开展系统研究,发表《编写英语专业教材的重要原则》《“产出导向法”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等论文,提出外语教材编写原则和理念、使用流程和步骤、评价标准和指标,以全面提升外语教材建设的科学性。

    在外语教材建设工作中,文秋芳教授曾说:“教材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教材编写者是国家教材建设理念的落实者、设计者和执行层面的第一责任人,是育人的设计师。教师是教材的实际使用者,是育人的工程师。我们要提高教材编写和使用能力,让教材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05

    教师发展

    关心教师成长,创新培养模式


    文秋芳教授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之余,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指导和帮助一线教师成长,通过举办大型专题研修班、评审“教学之星”大赛、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等方式,激励教师自我发展,提升教师专业化能力,包括提升教师正确认识教材、充分发掘教材、有效使用教材的能力。

    2003至2004年,她在南京大学策划并举办教师专题研修班,受到学员一致好评。自2006年起,她带领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团队与外研社合作,开始举办全国大型专题系列研修班,包括“高等学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系列研修班”“高等学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等,创建了以“合作—互动—体验”为特色的研修模式,至今已开展百余期,每期参班教师200余人。自2009年起,她开始在北外尝试建设研究者—教师互动发展团队,并将这一做法逐渐推广至北京市,组建了北京市高校英语教师互动发展团队,以及跨学科、跨院系、跨语种的国家语言能力建设团队。2020年,她联合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和外研社进一步创新教师研修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了“产出导向法”云教研共同体,以线上研讨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全国130余名外语教师参与该项目,以“产出导向法”为抓手探讨教学科研难题,提升教学科研能力。该项目为期两年,每年至少开展12次活动。这种跨地区、参与人数过百、持续周期近两年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在国内尚属首例。

    在“产出导向法”云教研共同体启动会上,文秋芳教授说:“我作为从事外语教育工作的研究者,有责任、有义务与一线教师共同奋斗。我们应用语言学界要借鉴大科学工程思维,团队作战,集体攻关,为攻克我国外语教育中的重大难题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深耕数十载,硕果满枝头。文秋芳教授出版教材9部、著作31部,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4余项,提交咨询报告21篇;带领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个人曾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北京高校育人标兵等。


    在许多人看来,她早已功成名就,不必如此操劳;但她依然全身心投入外语教育事业,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解决外语教育实际问题孜孜钻研,为中国特色外语教育理论体系构建与国际传播不懈探索。文秋芳教授热爱教学,潜心科研,勇于创新,甘于奉献,把全部心血献给了教育和学术事业,为我国外语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为我国外语教材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发挥引领作用,是年轻一代外语教师与外语研究者的优秀榜样。